与斯蒂芬 · 肖尔一起街拍

原文地址 影艺家

主讲人 | 高航

斯蒂芬 · 肖尔可能是中文世界中被解读最多的摄影师之一。他有着令人羡慕的童年和少年。

6 岁就开始接触暗房作品,14 岁就去 MoMA 摄影部与爱德华 · 史泰钦交流,17 岁变成为安迪 · 沃霍尔工作室的常客。

他在安迪 · 沃霍尔 “工厂” 的耳濡目染和亲身经历,对肖尔之后的创作默默的产生了深远影响。观念艺术的创作本质也贯穿了肖尔创作的一生。

其中,最深的影响便是艺术家的问题意识:艺术家们为了解决某种问题而开始创作的道路。在肖尔多元化创作方式的背后,是他想要一个个解决的问题,无论是主题上还是形式上。当他觉得足够掌握或解决了这个问题后,他便开始寻找新的动机。

在这节课中,我将会分享不同时期这些埋藏在肖尔心里的不同问题,以及他是如何用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。

观念艺术家们都会用一定的框架、结构和系统来使用摄影。肖尔也沿袭了这样一种模式,并很好地融入自己的创作方式之中。

《美国表像》可以看作一个记录美国文化的系统性框架,一个 “视觉日记”,因此我们能看到许多的食物、洗手池、厕所、电视。

肖尔一直保持着一种文件系统方式,在《不寻常之地》中,写日记的方式依然保留着。

但肖尔在观念的系统层面上再增加了一层形式、视觉性的思考。在他看来,贝歇拍摄 “水塔” 并不只是一种概念上出发点,他们是非常喜欢这些水塔的外观。

肖尔自己也是非常喜欢快照式摄影,他在观念艺术的概念基础上,开始偏转更多视觉性的思考。

如果将摄影视觉作为一门语言的话,艺术领域一直盛行类似书面语形式的创作,而像观念艺术的现成物还是波普艺术对于流行文化的利用,都试图寻找艺术更 “日常口语化” 的一面。

肖尔作品的一大主题便是如何用 “日常口语化” 的形式创作摄影,以及如何用 “说” 的方式展示美国文化。《美国表象》从图像到照片的物质层面,乃至展览的呈现都是一种深入 “日常生活” 或“口语化”的探索。

如果《美国表象》的快照是口语中的一句句话,那用大画幅拍下的《不寻找之地》中的场景则一场对话,充满着耐人寻味的细节。

35mm 与大画幅的差异,便是一种摄影视觉呈现的区别。照片作为一个有边缘的二维平面物体,却在呈现有着立体关系的现实世界。

照片与现实,二维与三维的关系,有着许多复杂的组合。而这也是肖尔思考、实践并熟悉到得心应手的问题。

即使在完成《不寻常之地》后,肖尔也在继续着他的探索问题之旅,用摄影解决许多视觉性问题。

他深入风景照领域;他尝试街头摄影,并重新使用 “逆潮流” 的使用了黑白;他使用数字的工具和 Instagram 来探寻当代的视觉习惯。

课程要点

一、从观念艺术出发

1. 令人羡慕的经历

2. 观念艺术及创作框架

3. 从路上开始出发

二、视觉方式与摄影

1. 我们在看什么?心理图像的截屏

2. 像 “说话” 一样的摄影语言

三、画面结构

1. 三维与二维的排列组合

2. 扁平的图像与新的元素关系

3. 35mm 与大画幅的区别

4. 问题意识

Previous
Previous

无限的猴子—— 袁鹏博个展

Next
Next

与埃里克 · 索斯一起街拍